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医疗服务性能稳定最重要

来源: 21经济网2023-08-27 01:40:41
  

与商场、酒店类似,一些机器人已出现在医院场景中。

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和技术提升,使其具备了大范围铺开的可能性。消毒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逐渐深入各大医院体系当中,在效率与安全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机器人与智慧系统相连接,而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正处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引入或可赋能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中国的医疗服务正在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这是必然要走的路径。”近日,钛米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潘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医疗的智慧化方向。目前的机器人应用还处于提升效率阶段,并未真正实现供给侧的变革,智慧医疗未来的产业形态还会发生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钛米机器人曾先后获得国内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2021年入选工信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在科创板进行IPO辅导。

落地医疗场景

在钛米机器人成立以前,潘晶已在相关领域工作了超过十年,一直做机器人的控制器和控制算法处理等相对复杂的问题。回国创业之时,潘晶对机器人的思考更多转向技术落地层面,能够承担机器人的场景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思考的是哪些场景可以承载机器人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哪些场景的客户愿意为机器人产品的先进性和成熟度买单。”潘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选择的领域并不多,国内比较明确的场景是医疗场景。

事实上,在老龄化加深、医疗供给不足、民众卫生健康意识提升等趋势下,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在不断加大。

“如果医疗服务要想满足每一个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它的供给侧就会成为制约。”潘晶向记者表示,好的医生需要积累二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好的护士也需要将近十年,当面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人才的短缺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会造成医疗服务的准确率和效率低下。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替代人,而是实现医疗服务的质量均质化。”潘晶表示,目前行业对于医疗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这从钛米的产品也可见一斑。以全院物流配送为例,医院传统的物资配送往往存在不少弊端,如信息化程度低,没有集中的配送调动系统,无法及时追溯物资使用情况;人工配送过程容易出现错送、丢失等情况,存在人等货或者货等人现象,运输效率低;物资运输管理占用医护人员10%的工作时间等。

自动配送机器人的引入则可以有效解决。据介绍,一个机器人相当于4个专职配送员、24小时不停歇工作,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重复性工作。

“从需求的角度,医疗服务是少数没有供给过剩的、少数不需要去刺激需求侧的场景。”潘晶表示,“只要你提供好的服务,都会有人买单。”

但他同时也表示,创新技术引入医疗系统中并非易事,“想要变革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

杰弗里·摩尔提出的鸿沟理论认为,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鸿沟。潘晶认为,这同样适用于在医疗场景中机器人的应用。

“产业化仍有一定距离,但这是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潘晶表示。

如何扎根与发展

与其他领域的服务机器人相比,医疗场景下机器人的管理流程、监管流程等完全不同,对于产品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同样是服务机器人,但场景的复杂度比传统酒店或餐厅高很多。”潘晶坦言,医疗难做的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机会重来。

从这一点来看,医疗服务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在技术上有着类似的难点。即对产品的容错率极低,保证机器人性能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医疗场景的要求会比其他场景更加苛刻,所以无论是原材料的选购,还是加工的工艺、制造的工艺、软件的测试要求,都会比其他行业高很多。”潘晶举例,用在卫星上的导线必然不会与民用导线有同样的成本和技术要求。

据悉,钛米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其消毒机器人是全国首款获得消毒器械注册证的机器人,病房服务机器人是全国首款获得CFDA二类注册证的医疗服务机器人产品,并成为国内首批创新医疗收费服务项目之一。

另一方面,钛米也对医疗场景进行更进一步的体系研究,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在由十余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构成的数字底座上,形成智慧手术室、智慧ICU、智慧病房以及智慧门诊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将环节打通,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整体业务的优化。”潘晶表示。据悉,目前该公司系统产品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及医疗机构。

专家数字分身系统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应用,钛米采集专家个人大数据,生成基于Transformer的专家模型。“我们去了解他的知识结构、科研方向、诊疗风格等。”潘晶表示,通过AI医学引擎,系统生成动态个人数字画像,支持数字驱动的健康管理。

当实现应用后,患者可以通过语音或触屏交互,有效提高问诊的质量和效率,并大幅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同时,提升医院服务的质量以及医院接诊容量上限。对钛米来说,这部分仍是挑战较大的新业务。

但在潘晶看来,创新和开拓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市场调研或许用处不大,考验的往往是少数人对事情的深刻理解。“要有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潘晶表示。

据悉,钛米有75%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每年仍在不停投入创新。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